中心活动

  • 新闻动态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 推进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迈向新台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23浏览次数:388

    编者按:今年623日,学校将迎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专家组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进行现场考查认证,这是我校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之后第二个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点,认证工作将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漫长的探索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具有怎样的专业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面对此次认证,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本报刊发此文,以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做好本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现场考查工作,同时对其他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准备工作有所促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火如荼,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势在必行的新趋势

20136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全会上,美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全票通过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今年6月将在土耳其进行转正投票,如获通过,将成为正式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对于我国工程教育乃至工业界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表明:我国工程教育将采用与《华盛顿协议》具有实质等效的人才培养国际标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采信;为经过我国专业认证的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我国实施职业工程师制度打下了基础。

当前,国内相关高校对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由于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点的“毕业生”将获得通行国际的工程师执业资格,学生取得通过认证专业点颁发的毕业证就相当于获得进入国际市场就业的“通行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各大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的广泛推进。截止2014年,全国高校工科3012466个专业布点中,通过专业认证的有13171个专业点。根据专业认证工作的总体规划,今后几年内,认证工作将覆盖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大部分(约30类)专业领域。

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于2007年,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近年来通过组织工科专业负责人参加认证培训、邀请知名认证专家来校进行咨询、加强工程专业认证工作统一领导和总体规划等措施,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07年、2010年和2013年,学校先后三次推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教育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12月,学校成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专业认证工作的领导协调;20156月,学校召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会,部署推进下一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按照计划,到“十三五”末,我校将有至少有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力争所有工科专业建立起基于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201311月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提出认证申请;20146月接到正式回复同意申请;20155月完成自评报告并上交工程教育认证中心,63日接到通知,自评报告通过初审;623-26日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将组织专家组进校现场考查。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欣欣向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石油类骨干专业之一,为四年制本科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开设的石油地质专业,1999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更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通过“211工程”及“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近10余年来的质量工程建设,专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6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为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2010年又被教育部列入首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随着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方向上的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已成为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60年来,该专业累计为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4912名优秀毕业生,涌现出大批杰出校友,如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铁冠、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曾任或现任三大石油公司领导的陈炳骞、茹克、周原、王宜林等,更有无数校友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的工程技术骨干。本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着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和重构教育体系的目标,专业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质量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自评自建,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基础地质及油气地质基本理论、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基本方法与技能,接受作为油气地质工程师必须的基本工程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中,以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为特色,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善创新”的培养原则,在理论教学方面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地质基础,强化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具有油气特色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按照实验基本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三个层次,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野外实习、油田实训、自主创新和毕业论文构成的多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一年级开展地质认识实习、二年级开展专题地质实习、三年级开设综合地质实习、四年级进行油田地质实习,做到了专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和产学研结合基地,使毕业设计(论文)“实战化”,多年来,毕业生做到了每人一题,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进行选题,做到了“真枪实弹”,得到了扎实锻炼。同时,通过选题、文献调研、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查重和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实现了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不仅锻炼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还注重了科研态度和学术道德的熏陶。此外,专业建有实验室27个,其中国家级中心2个,山东省示范中心2个,校外实习基地10个,全部面向本科学生开放,为本科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满足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要求。

2.师资队伍。专业重视传承教学传统、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已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整体结构合理,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70%左右;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6%,具有校外教育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75%以上,有海外背景的达27%。专业拥有一批引领团队的大师,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青岛市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教育部地质(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地质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为首批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教师教学能力整体较强,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取得丰硕成果。近几年,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51项,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优质教学平台》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另有2项成果分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3部教材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教师队伍展示出了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重视课程建设,共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省级精品课程15门次。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丰富教师工程经验的同时,专业还聘请了一批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地质实习等形式参与教学活动。

3.科学研究。专业依托2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等重要的学术平台以及油藏地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验室分室等学术机构和2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勘探实验教学中心、地球探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胜利油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育教学平台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五年,专业教师累计承担近1000项各类科研课题,其中企业委托横向课题900余项,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十年来,专业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13项,山东省一等奖3项,教育部、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奖7项,另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批国家专利。专业在油气藏成藏机理、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与剩余油分布预测、含油气叠合盆地构造解析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学生发展。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工作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了以学风建设、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发展辅导体系,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格局。长期以来,专业坚持以“四航工程”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落实“五大支持系统”,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依托“六大工作体系”,搭建大学生成长舞台;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机制,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打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专业比赛为主线、学科竞赛为基础、专项竞赛为指引,搭建多方位、全覆盖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大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成绩优异,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中,专业学生团队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专业通过采取邀请校友作报告、召开就业动员会等多种措施全力保障学生的就业工作,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出国率均保持较高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2年保持在92%以上,升学率达40%以上,出国率达5%以上。

5.毕业预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有大型石油企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严谨务实,爱岗敬业,外语与工程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青睐和广泛好评。按照培养目标,预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作5-6年后能够成长为“具备合格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能在一个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者或重要角色,能够紧跟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道德水准,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通过校友调查及用人单位调查统计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对于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8%,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培养质量总体满意度为96%

经过60年的发展,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形成了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和科学求实与奉献进取的专业精神。今后,将以本次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在学科、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落地生根,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张立强、张卫海、孙启龙,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陈强组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9.3工作室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管理登录